现代社会中,女性担负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很多疾病也不请自来。
据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30.4万例,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1%,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受到教育程度、就业观念、生育观念的影响,城市女性初产年龄较晚、未产、母乳喂养时间减少(甚至不哺乳)导致其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女性。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
乳腺癌高危因素
分年龄段来看,全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在2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20岁以后随年龄迅速上升,至55~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
其次,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即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近年来,还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饮酒;以及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等等。
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方面,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需要明确一点,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乳腺癌的症状及自查
临床上乳腺癌80%的初诊症状是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其他症状包括: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胸部皮肤有斑点或发红,就像橘子的皮肤;乳头周围或乳头上的皮疹、皮肤出现剥落或质硬结节;乳头回缩、下陷或乳头倒置;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等。
女性要重视乳房健康,养成乳房保健意识。可以在每个月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一次乳房自检,摸摸乳腺各个区域是否有肿块,观察乳腺皮肤是否有凹陷、两侧乳腺是否存在不对称、是否有乳头溢液、腋窝下是不是有包块等。如果对自检结果有疑虑,可以做个乳腺钼靶检查,这是乳腺癌早筛项目可以帮助发现早期乳腺癌。
乳腺癌的治疗
如果得了乳腺癌,也不要过度悲观,早期的乳腺癌治愈率在90%以上,而晚期乳腺癌的治愈率虽然低一些,但是积极治疗也能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对于乳腺癌,临床常见的治疗模式是综合性全身治疗,绝非“一切了之”那么简单。因为手术切除的只能将医生看得见的病灶切除,而病灶周边一些游离的癌细胞、休眠期的癌细胞以及血液淋巴中残存的癌细胞,手术是无能为力的。
乳腺癌手术后,辅助综合治疗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清扫残留的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转移。
放化疗可以杀死残存癌细胞,激素阻断疗法可以用于防止激素敏感的乳腺癌复发,针对乳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摧毁特定类型的乳腺癌,但对于没有特异性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不适用。
但无一例外,这些乳腺癌治疗方法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高剂量射线导致皮肤烧焦,溃烂等,化疗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免疫抑制、严重胃肠不适等等。
目前,一种新型生物免疫疗法——自源性体内免疫细胞激活疗法,可以多通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在削弱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作用的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且无身体副反应。
同时,免疫细胞激活疗法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可与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并且无需基因检测使用便捷。尤其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免疫细胞激活疗法可以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
媒体报道,这一新型免疫疗法是国内依生生物自主研发,在国内上市后可以给广大癌症患者多一份治疗选择,多一份生的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bdzz/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