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发炎症状 >> 正文 >> 正文

国文体检这么多乳腺知识,你都了解吗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18-3-23

乳房,是女性重要的人体器官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和青年歌手姚贝娜都是因乳腺癌去世,更是让受乳腺疾病困扰的女性朋友恐惧。

什么是乳腺癌?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饮酒等。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乳腺检查哪些项目必须做

乳房自检是最基本的乳房检查方法。乳房自检,可以通过“看、触、卧、拧”的方法自检,通过自我检查可以预防乳癌,以便及时治疗,月经正常的妇女,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是乳腺检查最佳时间,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

如果自我检查中发现下列现象,医院就诊:

1.乳房的大小、形状发生改变。

2.乳头的形状、位置(如乳头内陷)变化。

3.乳头有血液等液体溢出。

4.乳房皮肤有凹陷、糜烂。

5.乳房内有肿块或任何硬的组织。

6.有任何疼痛或不适。

注意事项:

自检的优点是简单方便经济,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有的患者可能“大惊小怪”,将腺体误诊为肿块,也有的患者非常马虎,即使摸到肿块也不在意,导致漏诊。

医生视诊触诊。主要是通过视诊及触诊来检查乳房的形态、乳房皮肤表面的情况、乳头乳晕的情况、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情况。

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视诊触诊不重要,其实视诊触诊是不能替代的。对于肿块的手感和活动度,对它的良恶性的定性很强。

如果是肿块局部红肿,摸上去有波动感,可能是囊肿;如果摸起来像摸鼻尖的感觉,有点韧,有点弹性,可能是纤维瘤;如果摸起来就像摸自己的额头,下面是骨头那种硬硬的感觉,就有可能是恶性的。

另外,手诊时可以看到乳房有橘皮征或酒窝征,这也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迹象。

乳腺彩超也是乳腺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与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结合起来使用。能鉴别良、恶性,囊、实性,增生等乳腺疾病,同时有助于评估植入乳腺假体后乳腺内的可疑病变。而且,超声检查没有辐射,安全无痛无创,可重复检查,适合任何年龄段怀疑有乳腺疾病的女性...

注意事项:

由于超声检查有时会出现假阳性,对微小钙化显示不敏感,对表现为非肿块性乳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同时也容易受设备和医生经验影响,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断。

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医生可以通过X线观察到临床触摸不到肿块的早期乳腺癌,可观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和部分隐匿性病灶,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更高,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甚至可达90%以上。新一代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使图像更清晰,结果可信度更高,而且降低了放剂量,对人体更安全。

如果您出现以下症状,怀疑可能已经出现恶性病变,要立即进行乳腺钼靶检查:

1)无痛性肿块;。

2)乳腺皮肤改变;

3)乳头溢液(尤其是单侧乳房出现血性溢液);

4)乳头改变;

5)肢窝处发现有肿物。

注意事项:

1.建议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筛查,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

2.建议不要穿连身的衣服,因为检查时需要脱去您的上衣。

3.不要使用香水、止汗剂、身体乳液,或滑石粉等,因为这些产品中的金属成分会出现在X光照片中,影响照片质量。

内分泌检查。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内分泌激素不平衡时,乳腺组织出现增生过度或者复旧不全,逐渐形成乳腺小叶增生。另外,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刺激乳房腺体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是造成乳癌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

精神紧张、忧伤、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也是影响内分泌的重要因素,极易引起乳腺疾病。

所以应保持愉快、乐观健康的心态,劳逸结合和积极面对人生,有助于内分泌的平衡,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

核磁共振(MRI)。由于其对乳腺癌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无射线辐射等特点,特别是在钼靶X线片评价较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评估,以及乳房成形术后观察其位置、有无遗漏或并发症及后方乳腺组织内有无癌瘤等方面,MRI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对乳腺癌有保乳手术意愿的患者,核磁共振可协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适合做乳腺部分切除。

注意事项:

不要携带金属首饰等物品,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无法进行。

乳腺的核磁共振MRI检查是其他乳腺影像检查的辅助,不能替代标准的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乳腺及相应淋巴引流区域超声检查。

怎样选择检查项目

门诊初诊患者影像检查:

⊙患者大于35岁到60岁,须行乳腺彩超和乳腺钼靶检查;

⊙患者小于35岁,须行乳腺彩超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及查体情况酌情行乳腺钼靶检查;

⊙患者大于60岁,须行乳腺钼靶检查;

⊙患者行MRI检查,需具备以下高危因素:

a:家族史;

b:基因检测:BRAC1基因及BRAC2基因突变是目前被确定的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病相关基因;

c:胸部放疗史:10-30岁期间接受过胸部放疗者乳房接受的辐射使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

d:乳腺活检为高危良性病变:乳房活检组织学诊断为小叶原位癌(LCIS)和不典型小叶增生(ALH)者终生乳腺癌危险性为10-20%,而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4-5倍;

e:乳腺癌个人史:患乳腺癌的妇女在诊断后的10年里其对侧发生乳腺癌的概率是5%-1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f:乳腺密度: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子,致密型腺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高4-6倍;

g:保乳手术后。

怎么预防乳腺癌?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促进全民身体健康。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竭诚为您服务。

吉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您健康生活的贴心管家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点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fyzz/2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