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井
在肩部,当第7颈椎棘突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适在肩肿骨上缘与斜方肌间凹陷处取穴。
1.毫针针刺法。患者端坐位,取患乳同侧肩并穴,常规消毒后,以28号或30号2寸毫针直刺其穴,进针0.5~0.8寸,用泻法,快速捻转强刺激,不用提插手法,使针感向患侧肩部、胸部或上肢放散,持续行针3~5分钟即可出针。个别病情极重者,行针可达10分钟。每日2次。直至痊愈为止。
2.指针疗法。争患者端坐在凳子上,两肩放松,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拇指点按患删肩井穴5分钟,以患侧乳房有酸胀或虫行感为度。然后采用指揉法,揉患者肩井穴20分钟,以顺时针方向为佳。
急性乳腺炎之炎症期。乳房结块、局部肿痛、排乳不畅,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
肩井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肩部腧穴,适当缺盆上,大骨前的凹陷处,其深如井,故以名之。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腧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行于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又因本穴为手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而通诸阳经脉,所以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止痛、理气散瘀等功效,尤善长于疏通经气,除局部用于治疗肩病外,又有循经取穴治疗腰胯和髀枢部疼痛的作用。《甲乙经》指出:“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颈项强痈、肩背腰胯痛、手臂不能上举等病症。此外,本穴还有调气降逆之功,《针灸精粹》云:“此穴有镇肝气,降逆气之效”,临床上,凡上气咳逆、脚气上冲、呕吐反胃及妇人难产诸症,皆可取本穴治之。
急性乳腺炎,祖国医学属于”乳痈”范畴。因乳房隶属阳明,乳汁为水谷之精化,源出于胃,乳头属厥阴肝经。肝主疏泄,有调节乳汁分泌之功,若肝失疏泄,与阳明之热蕴结,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乳络不通,排乳不畅结而成痈。中医辩证多属实证、热证,故在乳痈未成脓时,治疗当以消散为主。肩井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阳维四脉之会,这些经脉与乳房有密切联系,取此一穴可作用于多经,既能疏泄肝经郁结,又能泻其胃经之积热,故起到了疏通经络、理气化痰、清热散结的治疗作用,使瘀积之乳汁得以畅通,肿块得以消散,则疼痛自止。针刺或指针肩井穴治疗急性乳腺炎,只适用于未化脓之炎症期,如已成脓,又当以外科手术或火针排脓等方法治之。
肩并穴针感反应强烈,易发生晕针,且位置适对胸内肺尖,故针刺时宜小心,不可突然强刺和针刺太深,以免发生晕针或气胸。若过深过猛而致晕针者,多补以足三里救之。
(二)曲池
曲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约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毫针针刺法。患者坐位,曲肘,取曲池穴,常规消毒后,用2.5寸毫针刺入穴中,进针1.5~2寸深,施快速捻转、提插交替的强刺激手法1分钟,使针感至患侧肩部最好。出针后以左手托起患侧肘关节,右手拇指有规律地按摩曲池穴,以提高疗效。
急性乳腺炎。发烧、乳房红肿、阵痛、有结块。
曲池大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善于疏通阳明经气,清泻阳明经实热,特别是退热消炎之功尤良。急性乳腺炎未化脓时,临床表现以乳房红肿、疼痛、有硬结为主症,取刺曲池穴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消肿的作用。临床实践,治疗急性乳腺炎确有卓效。
(三)内关
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的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毫针针刺法。取内关穴,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2寸毫针快速刺入穴内,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捻转2~3次,而后再行提插2~4次,反复行针3次,在行针期间,患者即有舒适感。在行针过程中,边行针,边令患者轻轻按压肿胀的包块,感到疼痛减轻时,留针10~15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4次,即可将针取出。病程短,全身症状明显者、一般采用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时间相对短些,每5分钟行针1次;病程长者或者全身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中强刺激,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10~15分钟。
急性乳腺炎。乳房肿胀、皮肤红润,但未形成脓肿。
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系由肝胃不和,以致经络阻塞,气滞血凝,邪热壅结而成痈肿。内关穴属于厥阴心包经,循经路线是从胸走手,是治疗胸胁部疾患之要穴,有“胸中之病内关担”之说。针刺内关穴能调节三焦之气,清心包、泄邪热、宽胸和中、疏通淤乳、化滞散结而通乳,治疗本病能使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调和,即有调节神经、止痛、镇静、消炎之功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bdzz/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