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病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毓方气血讲堂气血为女性健康基石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21-8-1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面若桃花,神采奕奕,说明这个人气血充足,身体健康。

气血,是健康两大基石

中医学认为,“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可激发推动器官功能活动;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血液,濡养脏腑、活跃精神。

气和血互相影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能生血、行血和摄血;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能养气和载气。气血要双补,缺一不可。

气血不足,健康就要遭殃

气血充足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

1

伤发

气血充沛,头发会旺盛、有光泽,且不容易脱落;气血不足,头发得不到适当的营养,就会出现干枯、分叉、白发、脱发等现象。

2

伤皮肤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中阐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经络把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皮肤,皮肤得养则红润;气血运行正常,濡养皮肤,则感觉灵敏。如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障碍,则表现为皮肤黯淡无光或萎黄、肌肤干燥、感觉异常。

3

伤关节

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肉、运化水湿,容易使人出现消瘦或肥胖等问题,进而导致关节支撑不够或是关节负担过重,都会伤及关节健康。

4

伤肝脏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若气血不足,则会影响肝的生理功能,出现眼干眼涩、月经不调等症状。

5

伤肾脏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本,气血不足,则影响肾脏生理功能,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等症状。

6

伤肠胃

肠胃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气血不足,肠胃会缺血,从而削弱肠胃功能,导致肠胃功能变差,引发慢性胃炎等。

7

伤乳腺

气血不足常会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结,从而导致乳腺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乳腺增生。

8

月经紊乱

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会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气血对于女性的重要性

毓方膏滋·气血讲堂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气血失调,不但是妇产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产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情志变化常引起气分病变,寒、热、湿邪主要引起血分病变,因此,调气血的方法必须根据临床症状,分辨其在气在血,分析其虚、实、寒、热,然后确定具体治法。

如何辩证调理气血?

毓方膏滋·气血讲堂

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治血为佐

(一)补气

气虚者补气。气虚者,中气不足,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产后恶露不绝、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补气为主,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

(二)升提

气陷者升提。中气不足,甚者则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导致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于补气中加用升提之晶,常用的升提药物如升麻、柴胡、荆芥穗之类。

(三)行气

气滞者行气。抑郁忿怒,气机不利,郁滞不行,气滞则血瘀,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缺乳、症瘕等病,治疗宜行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香附、木香、乌药、枳壳、陈皮、砂仁、川楝子、荔枝核之类。

(四)降气

气逆者降气。郁怒之甚,则气机逆乱,引起经行吐衄、妊娠恶阻等病,治疗宜行气之中兼用降气之品,常用药物如沉香、枳实、厚朴、半夏、苏子之类。

(五)温经扶阳

气寒者温经扶阳。感受寒邪,寒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寒自内生,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温经扶阳为主,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炮姜、茴香、桂枝、艾叶、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仙茅之类。

(六)清气泄热

气热者清气泄热。感受热邪,入里化热,或五志过极化火,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清气泄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之类。

上述调理气分诸法,常佐以补血、理血、活血之药。

二、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一)补血养血

血虚者补血养血。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而又都易耗血,易致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胎动不安、产后腹痛等病,治疗宜补血养血为主,重证血虚宜填精补血。常用药物如熟地、白芍、当归、阿胶、龙眼肉、山茱萸、枸杞子之类。

(二)活血化瘀

血瘀者活血化瘀。寒凝、热结、气滞、气虚均可导致血瘀,冲任失畅,引起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痛经、崩漏、胞衣不下、产后腹痛、症瘕等病,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重证宜用虫类血肉有情之晶搜剔脉络。常用药物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丹皮、益母草、当归、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五灵脂、蒲黄、泽兰、山楂、三棱、莪术、延胡索、廑虫、水蛭、虻虫之类。

(三)软坚散结

血瘀重证,血结成症,宜活血化瘀,同时兼以软坚散结,常用药物如海藻、昆布、鳖甲、牡蛎、穿山甲之类。

(四)固冲止血

出血不止者固冲止血。气虚、血热、血瘀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冲任损伤,发生妇科出血疾病,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等。在针对出血原因治疗的同时,宜以止血为主,以药物作用不同可分为固摄止血、涩血止血、温经止血、凉血止血、活血止血等类。常用药物如龙骨、牡蛎、乌贼骨、陈棕炭、仙鹤草、血余炭、藕节、艾叶炭、炮姜炭、炒地褕、贯众炭、黑黄柏、焦栀子、侧柏叶、苎麻根、三七、茜草、炒蒲黄、丹皮炭之类。

(五)清热凉血

血热者清热凉血。热邪与血搏结,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热凉血为主。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凉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白芍之类伍用。

(六)清营祛瘀

热毒与血搏结者清营祛瘀。感染邪毒,人里化热,或热极化毒,与血搏结,导致热人血室、妇人腹痛、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营祛瘀,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即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土茯苓之类与活血化瘀药伍用。

(七)温经行滞

血寒者温经行滞。寒邪人里,与血搏结,血为寒凝,冲任阻滞,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不孕、症瘕、胞衣不下等病,治疗宜温经行滞。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活血化瘀药伍用。

(八)温经养血

虚寒者温经养血。素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脏腑生化功能不足,不能生血行血,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病,治疗宜温经养血。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补血养血药伍用。

(九)散寒祛湿

寒湿者散寒祛湿。脾肾阳虚,或感受寒湿,寒湿与血凝结,血行不畅,冲任阻滞,导致痛经、闭经、症瘕等病,治疗宜散寒祛湿为主。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燥湿利湿药如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大腹皮、茵陈、木通之类伍用。因寒湿凝滞,血行不畅,所以又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十)清热除湿

湿热者清热除湿。湿浊从阳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下注,损伤冲任,导致痛经、带下病、阴痒等病,治疗宜清热除湿为主。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燥湿利湿药伍用。若湿热化毒或感受湿毒者,又宜解毒除湿,常同时伍用清热解毒药。由于湿阻气机,血行不畅,也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十一)解毒杀虫

感染病虫者解毒杀虫,其治疗详见《外治法》。

上述调理血分诸法,常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

此外,若失血过多,肢冷欲脱者,应急予补气固脱。同时在采用温补、清补、滋补、破气、逐瘀等法时,也应随时照顾气血,用药不宜过于滋腻、耗散或攻伐,以免滞气滞血、耗气耗血。总之,调理气血的原则,务使气血和调,冲任通畅,则经、带、胎、产诸病,自可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bdzz/7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