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清晰度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临床未触及肿块的妇女,在检查的过程中除了发现乳腺疾病各种表现外,其中约2/3的女性乳腺内可以有钙化影。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导管原位癌占到所有乳腺癌的25%-30%,其中约95%的患者都是因为在乳腺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了钙化灶而进一步确诊的。
所以,乳腺钙化灶的定性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些乳腺钙化灶定性诊断的影像学特征,供大家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钙化形态篇
1.典型良性病变
①皮肤钙化
乳腺皮肤钙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乳腺钼靶的轴位片(CCview)和侧斜位片(MLOview)上,钙化的形态相同。
CCview和MLOview中,钙化的形态、分布完全相同。
②血管钙化
由于是乳腺血管壁的钙化,所以钙化呈线型、管状。
图中除了明显的血管钙化外,还有另外的单侧血管壁发生钙化,这个要注意和导管内钙化相鉴别。
③爆米花样钙化
爆米花样钙化是纤维腺瘤钙化的特征表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爆米花样钙化小而多时,需要进行活检以鉴别良恶性。
爆米花样钙化典型影像特征
要理解接下来三种钙化的影像学表现,就要知道不同位置钙化的不同形态:
左图为在乳腺小叶腺泡中形成的钙化,在影像学中通常就会表现为“点状钙化”、“圆形钙化”、“液平形钙化”;右图为在乳腺导管中形成的钙化,在影像学中通常就会表现为“粗棒状、短棒状钙化”。
④点状(<0.5mm)或圆形(0.5-1mm)钙化
通常位于乳腺腺泡。圆形(0.5-1mm)或点状钙化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原则如下:
·BI-RADS2:钙化灶分散;
·BI-RADS3or4:钙化灶集中或者新发于乳腺癌侧乳房。
圆形钙化
⑤牛奶样钙化
在CCview表现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MLOview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
⑥粗棒状钙化
这种钙化通常是在乳腺导管中形成。走形就是乳腺导管的走形,向乳头汇聚,双侧。常见于分泌性病变,如:浆细胞性乳腺炎和导管扩张症,多见于60岁以上女性,偶有分叶。如果钙化位于乳腺导管壁上,则会出现中心透亮区。
不同部位的钙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左向乳头方向聚拢、双侧乳房均可见。常见于分泌性病变,多见于60岁以上女性。
棒状样钙化
⑦营养不良性钙化
常在放疗后或外伤后的乳腺上见到,钙化形态不规则,呈中空管状改变。
2.不能定性的钙化
①不定形钙化
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中的不定形钙化
②边界模糊钙化
钙化边界模糊
不定性钙化的形态学与良恶性的大致关系为:
60%良性
弥漫性钙化或者是双侧病变
20%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
例: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
20%恶性钙化
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
3.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
①不规则、非均质钙化
活检证实为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
②钙化呈线形或分支状,或称之为“铸形钙化”,提示钙化是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形成的。
活检证实为高级别DCIS
钙化分布篇1.乳腺钙化的分布通常分为以下五种:
乳腺钙化的分布类型
2.钙化分布与病变良恶性的大致关系为:
钙化分布与病变良恶性关系图
Tips:1.遇到数目比较多的钙化,重要的不是钙化的数量,而是每个钙化的形态;
2.除浆细胞性乳腺炎容易误诊为癌外,外伤性脂肪坏死的表现与乳腺癌会更为类似,局部脂肪坏死形成肿块,并有毛刺,还可有钙化。但这种钙化出现几率比较少,而且会局限于病灶局部,不会大范围延伸。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jjzz/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