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结节症状 >> 正文 >> 正文

那些说自己quot选择困难quot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22-12-25

“选择困难”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虽然日常生活中多数说自己有选择困难的人,还不到需要寻求医生帮助的程度,但早晨起床站在衣柜前的时间越来越长、点外卖的时间比等外卖和吃外卖加起来都长、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转了无数圈最后空手而归......

这些想来就很恼人的事,每一天都在发生,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自己在“选择”这件事情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上述症状,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选项越多的时候,选择焦虑症的“发作”程度也就越严重。

今天,书评君就跟大家聊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遭受着的“选择困难症”,我们想知道:这些承受着选择困扰的人,做选择时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到底有多困难?面对选择,我们害怕的又是什么?

撰文|苏敦复

选择之难

决定的对错,永远属于未知

我们面对任何问题,其实都在选择。选择有开放式的,也有闭合式的。开放式选择是“明天你想要做什么”,闭合式选择是“明天你想看电影还是听音乐会”。

开放式选择带来的恐惧比闭合式选择要小,因为我们可以完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解决这个问题,在自己能够清楚判断的领域选择,思考想要什么,而不是在有限的选项里比较何者更优,也不必考虑“不选择”的负罪感。

当回答“明天你想要做什么”时:

“明天我什么也不做”是一个肯定答案;

但如果面对“明天你想看电影还是听音乐会”时:

“都不想”就是一个否定答案。

而且一个回答就否定了设问者两次,难免怀有抱歉的负担感。

闭合式选择的选项越多,看起来趋近开放式选择,实则增加了拒绝选择的难度。

在闭合式选择里,都不选会感到抱歉,选一个如何呢?

我们都做过选择题,最简单的选择题是是非题(对错二选一),三选一要难一点,更难的是四选一,如果某一天遭遇五选一、六选一的选择题,难免要在心底暗暗咒骂出题人的无良,因为选项越多,错误选项的迷惑性越大,要想剖析问题本质得到正确选项的难度越高。书本学问如此,生活中,小到对食物的选择,对住所的选择,大到对伴侣的选择,对职业的选择,涉及知识面更广,不确定因素更多,面对海量的选择,全面掌握选项的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些选项,想要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也更加困难。

《选择的悖论》

作者:[美]巴里·施瓦茨

译者:梁嘉歆/黄子威/彭珊怡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年3月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考试中都有过蒙答案的经历,也有过在时间不够时不看题面全选A或全选C的经历。当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交上答卷,内心的忐忑是无与伦比的,既充满了蒙对答案的期待,又深藏着全选错的恐惧,既想与同学对一对答案得到确证,又想赶快溜开把结论留到最后一刻。这一系列复杂的、恐慌的心理,都来自于,我不知道正确答案而又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带来的结果有人评判,自己又必须对评判负责。

理性人对未知都恐惧,哪怕自身很强大。战胜对未知的恐惧,需要扎实的背景,一点一点探索,把未知变成已知。现今,面对诸多选择,无论是时间、精力乃至个人能力上,都很难待将所有选项变成已知后再做选择。黑格尔就认为,人们为了明知选项而探寻选择的根据,但寻找最终根据的过程只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无限迂回”。举个简单的例子,旧时的小孩出生,基本是母乳喂养,没有母乳又请不起奶妈,就用牛奶、羊奶、米汤来喂,现在的小孩出生,喝母乳还是喝奶粉已经是一场打不清的口水战,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适应性、功能性、安全性更是众说纷纭,哪怕有心的父母把超市货架上所有奶粉的说明书都研究透彻了,生产流程的不透明又是不可知的变数。

在未知中选择未知,这样的选择,自然是难的。

选择之舍

选择的同时,意味着放弃

在未知中选择是难的,那如果是在已知中选择呢?

在《苏菲的选择》中,纳粹让作为母亲的苏菲在自己的一子一女中选择杀一留一,苏菲痛苦万分却也必须做出选择。无独有偶,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搜救队员也让作为母亲的李元妮在一子一女中选择救出一人,但救的同时,就会杀死另一个。当命运的天平把对于一个人而言同样非常重要的东西放在天平两端,选择了一端就决定了另一端的沉沦,这样的选择,选项越明晰,选择越困难。

《苏菲的选择》

作者:[美]威廉·斯泰隆

译者:谢瑶玲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年2月

艺术创作中坏与更坏的抉择并没有脱离生活的高度,现实生活中,这样糟糕的选择困境同样存在。举个沉重的例子,作为发病和死亡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很多病发女性都会面临“保守治疗”和“切除治疗”的困境,尤其对于年轻的未婚女性而言,放弃第二性征与危及性命,都是天塌地陷的糟糕境遇,都是艰难的抉择。

明晰的糟糕选项有其艰难的必然性,明晰的优质选项同样难选。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提出了一个悖论,“面对两块相同诱人的肉,狗该如何作出理性的选择。”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将这一悖论表述为著名的“布里丹之驴”,即“一只完全理性的驴恰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干草的中间,将会饿死,因为它不能对究竟该吃哪一堆干草作出任何理性的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经济学领域将这一悖论描述为“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佳选项而破产。”

《论工具》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余纪元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12月

无论是哲学譬喻里的狗和驴,还是经济学研究中寻找回报最大化的公司,都有着优质的备选项,选择者也对选项优质属性有了解、有判断,但仍旧在选择面前徘徊,最后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当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面对很多零食无法下手,打开外卖APP翻来覆去点不出一餐食物,陷入类似的哲学困境,真的是想获得最想吃的那“一种”吗?还是都有点想要,却不能都要呢。

基于对选项全面了解的选择,难在舍弃。

在糟与更糟的境遇里,苏菲与李元妮在自己的儿女中做选择,作为母亲的关怀,乃是没有被选中的那个孩子,没有被选中,就是被自己舍弃了。在好与更好的选项前,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自己在做理性判断,却总在追求最优的理性外衣下,反复审视着选择其一背后意味着失去其余所有。好的选项越多,选择的终结性越强,意味着做出选择时舍弃的越多。人们会不自觉站在“放弃了多少”的角度考虑选择行为,会忍不住去想,被自己放弃的选项是否会更好,会忍不住把当下选择投射到未来,追问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被放弃的选项是否会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

心理学家威尔逊和吉尔伯特把这种心理描述为“误以为想要”(miswanting,谬望)。“想要”是我们对喜欢的状态的预测,然而预测总是充满偏差,尤其是对感觉的预测,会与人当下的状态息息相关。刚吃饱的时候去买食物容易买少,很饿的时候去买则容易买多,就体现了这样一种预测的偏差。人在面对即将舍弃的选项时流露出的不舍,有时候像极了被拿走长久不玩的玩具的小朋友,玩具本身的价值,在被拿走的那一刻,放大了。

选择之责

许多人习惯将选择的责任,推给他者

心理学上对选择恐惧的描述,根源是缺乏自信与害怕担责。若将选择之难的发端理解为选项的未知性,那选择之难的终点就在于我们终要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早晨出门衣服选错了,可能会太冷、太热、太丑;吃饭时点餐失误,味蕾和胃都要经受灾难;考试时选错了会因为成绩不好遭到责备,甚至失掉重要机遇,职业选错了会失去生活,伴侣选错了会失去人生……选错,尽管发生概率没有那么高,却是每一次选择都让人不由自主置身去想的迷障。凡人都害怕被埋怨,不想自责,是以令选择更添艰巨。

当选择面临困难,我们总要想些办法度过难关,除却放弃选择与胡乱选择的彻底消极,请“他者”来选,仿佛是稍微积极的措施。

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被请出来帮助选择的他者,是天、神以及各种神秘力量。求神问卜,问梦问徵,是科学进步也无法阻止人们的一种习惯。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并非全意相信这一他者或力量的存在,只是在自己不知还能做什么的时候,不妨搭配一点心理安慰剂。求签、算卦到抛硬币,站在十字路口等第11个走来的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哪怕选项只是晚上吃饭还是吃面这样的小事。此时的选择,未知还是交给了未知,但通过选择权的交付,选错的责任似乎也交付给了“天意如此”。

面对选择,我们往往越是自由越是恐惧。

另一类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的他者比较实在,亲朋好友,或者专家权威,那些我们信任且认为对选项有更高知晓度的人。通过征询他人的建议,借助他人的经验分析了解选项,或者干脆请他人给出建议,似乎是更为切实客观、也是更容易明确担责者的做法。

但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在我们将选择权交付他人的同时,内心未必没有自我选择的愿望。事实上,求神问卜也好,问计于人也罢,内心多半已有所执,却不敢以自我的名义贸然而定。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抛硬币决定出不出门从抛一次变成抛三次再变成抛五次,猜拳决定吃鱼还是吃鸡从三局两胜猜到五局三胜,问朋友一件衣服买还是不买从颜色说到花色说到大小再说到价格。

终归,我们都在做着“期待他者给出肯定自己内心的答案,以他者的名义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并在内心深处做出责任转嫁”的小游戏。

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要救谁”的选择。选择面前人面临的种种矛盾、未知及后果,在这个选择过程中被残酷放大。

选择如此之难,但我们仍在内心深处渴望由自己来选,拥有选择权,终究还是幸运的。只是选项的未知令人迷惑,求优求全带来不舍和痛苦,错误的选择让人失去,所以总要做些什么,让选择之幸成为确幸。

有人说,可以通过逐步减少选项来降低选择难度,不过这在逻辑面临困境,在我们试图一一排除错误选项时,以为自己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近,但终于走到二选一的境地,错误的概率也随之来到50%,其实也迎来了最难选最恐惧的时刻。有人说,应该放弃对“最佳”的执念,做好对“求全”的自我约束,这倒是颇有道理。我们都知道,在选择题中,多选题比单选题难做,因为多选更容易引入错误选项。生活哲学并不比此复杂,对众多选项的依依不舍,其实就是将单选题变成多选题,看似能获得更多,实则错误率更高。

生活之事有大小,在小事上,我们完全可以坦然享受选择的幸福。吃饭穿衣的小事,选错不过一时,重选机会大把,选错权当排雷。在大事上,选择之难增添了大事的些许仪式感,让我们能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即便不可回头,选择也不是唯等结果的终章,选过之后的认真经营,是另一个开始。何况,也是因为不可重选,才让我们珍惜自己的选择,这或许是选择之难的另一重真意。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苏敦复;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jjzz/9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