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组方用药疗效确切。在中医文献中乳腺疾病被称为:乳痈、乳癖、乳岩、妒乳等。中医学认为肝经布于两胁,正是乳房所在的位置,肝气郁结日久,会造成气滞血瘀,形成有形的肿块;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肝气长期郁结在胸,就会造成乳房疼痛。一般而言,感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头破碎,感染毒邪;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以致乳汁积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肿瘤性乳房疾病,则系忧思郁怒,脾胃受损,以致气郁痰凝,阻于乳络而成。根据乳房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外敷疗法治愈,避免了口服西药和手术带来的副作用。
治疗以理气通络为常用法则,而常用治法有疏表清热、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解郁化痰、调理冲任和补益扶正等治疗方法。乳腺增生的主要表现是在乳房的某个部位摸到大小不一的肿块,这种肿块一般可活动,与乳房的皮肤一般没有粘连,肿块硬,压起来可感疼痛,在月经前后痛感比较明显,月经期间减轻。多数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比例相对或绝对过多、孕激素过少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妇科玉尺》说:“妇人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可见前人对乳房疾病十分重视。后世医家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房疾病与肝、胃二经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辨证要观察局部病变,又须详究全身症状,从而审症求因,辨证分型论治。
1
气滞热蕴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通乳;产妇断乳后乳汁壅滞者,加生山楂、生麦芽回乳;产后恶露未尽者,加归尾、川芎、益母草祛瘀;乳房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活血祛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通便。
2
热毒炽盛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3
正虚邪恋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辨证分析: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泰安市中医二院张延杰主任医师采用活血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采用疏肝活血为主辅以化痰散结调摄冲任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等中医外科疾病,就在泰城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作为中医外科专家,行医40余年来,张延杰主任医师始终秉承“行医就是行善,医乃仁术”的理念,充分诠释了“简、验、便、廉”的中医特色。
张延杰简介
主任医师,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泰山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外科专业工作30余年,对外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急腹症的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周围血管病、前列腺疾病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yzqzz/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