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各种乳房疾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大量的观察数据提示,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其中遗传因素目前尚无法彻底改变,其余绝大多数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乳腺防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来加以相对的控制。因此,就目前的现状,可以说,乳腺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一、乳腺癌的发生与月经情况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对不同人群,特别是高发的白种人妇女进行了广泛的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一致显示,月经初潮早,绝经晚和第一胎生育年龄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即乳腺癌的发生与卵巢功能有关,其表现为:(1)初潮年龄:月经初潮标志着卵巢功能的成熟。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不断刺激乳腺上皮细胞。有些研究认为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与初潮年龄有关,初潮年龄愈早,将来患乳腺癌的机会愈大。初潮年龄小于12岁者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2倍。而绝经后乳腺癌与初潮年龄关系不大。(2)绝经年龄:绝经晚意味着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水平延长,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有人统计,在55岁以上才绝经者,得乳腺癌的机会比45岁以下绝经者多2倍。自然绝经年龄小于35岁者乳腺癌的危险性为绝经年龄50岁以上妇女的1/3。总之,绝经年龄愈晚,患乳腺癌的机会愈多。
二、乳腺癌的发生与婚姻及生育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未婚者发生乳癌的危险为婚者的2倍,虽婚而不育或第一胎在30岁以后亦为不利因素。适宜年龄的首次足月妊娠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虽孕而流产却又破坏了这种作用,尤其是流产还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一般认为,生过1个孩子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没有生育的妇女为少。另外,首次生育时的年龄亦有关系,据研究发现,20岁前首次生育者,患乳腺癌的机会比将近30岁才生育者少4倍,30岁以上首次生育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大。生育对乳腺有保护作用,但仅指在30岁以前有足月产者。第一胎生育年龄晚和未经产妇患乳腺癌的危险系数增加。哺乳与乳腺癌的发病关系是有争议的,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哺乳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主要是对绝经前的妇女。哺乳次数和时间多的妇女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比较低。
三、乳腺癌遗传情况
乳腺癌是否有遗传,这是患者本人和家属均十分关心的问。的确,遗传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是起一定作用的。研究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如果一个女性的母亲或姐妹在绝经前患过乳腺癌,那么她患乳腺癌的危险将为正常人的6倍。如果一个女性的母亲或姐妹患过双侧乳腺癌,那么她患乳腺癌的危险将为正常人的8倍,即她们当中而且乳腺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腺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多发生在闭经前。母亲末患乳腺癌,但自己的姐妹当中有两人患乳癌,那么自己患病的危险性则为常人的3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并不是直接遗传的,而是一种"癌症素质"的遗传,是遗传对乳腺癌的易感性(即乳腺癌的易患因素),而不是乳腺癌本身。这也就是说,乳腺癌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遗传性疾病,乳腺癌病人的亲属不一定患乳腺癌,只不过是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多一点而已。乳腺癌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如生育、饮食、内分泌等有关,只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会使乳腺癌发生。明确这些,对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有两方面指导意义。一方面应避免不必要的惧怕心理和精神负担,认识到乳腺癌是不会直接遗传的;另一方面需注意预防乳腺癌,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和定期作乳房自我检查。如果发现乳房肿块则应及早就诊,这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这些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生活习惯与乳腺癌的关系
绝经期前吸烟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显著高于非吸烟者,而绝经后者则无差别。Rosenbeng医院病例作对照研究中发现饮酒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40%~90%,饮酒的种类和量与发病率亦有关系。此外,有些报道以为饮酒可使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度提高%~%。但饮酒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可能只是混杂的作用。迄今还未能找出合适的生物学机制来解释饮酒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另外,目前也未能肯定应用染发剂与乳腺癌间的关系。
高脂肪饮食等因素的比例处于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家在调查研究时发现,乳腺癌高发地区的食物普遍含有大量脂肪及动物蛋白。如美国人食物中含有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为日本人食物的3倍,故美国人乳腺癌发病率亦是日本人的3倍。在日本国内,家庭富裕的女性,其乳腺癌发病率比贫穷的女性要高8.5倍。调查还发现,当大量人口从乳腺癌低发区移居高发地区时,其发病率往往上升,在美国的亚洲移民中特别明显。这可能与采用"西方食谱"(其中脂肪含量是每日食物总热量的40%)及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有关。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食物促进了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出,从而亦促使了乳腺癌的发生。食物中的脂肪还可能通过以下3条途径造成危害:①它可能是环境中脂溶性致癌物的运载工具;②它为癌增强剂提供来源;③它抑制了免疫反应。许多学者已经发现,肥胖的绝经后女性易患乳腺癌,而高脂肪"西方食谱"的饮食习惯,则往往引起肥胖。究其原因,可能与绝经期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可能致癌的雌甾酮有关,由于它生成于脂肪组织,则肥胖的女性便首当其冲。
五、长期服用避孕药与乳腺癌关系
避孕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失败率低,能较快恢复受孕能力等优点,因此是目前较常用的避孕措施之一。由于避孕药主要由雌激素、孕激素或二者混合制成,所以不少人担心长期使用避孕药会引起乳腺癌。关于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的关系现在还不清楚。但研究认为,妇女在育龄中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在育龄早期或更年期使用了口服避孕药,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六、电离辐射乳腺癌的发生关系
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为敏感的组织、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长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七、正确认识乳腺增生病
1、乳腺增生病不是肿瘤:乳腺增生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乳腺常见病,是在雌激素刺激下发生生理性增生之后,乳腺组织复旧不全所造成的结构紊乱。故有人称之为"乳腺结构不良"。2、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尽管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病与卵巢内分泌失衡有密切关系。随着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变化,人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也出现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育。随着月经周期雌、孕激素水平变化,乳腺组织结构发生着生理性增生与复旧的周期性变化。
3、疼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该病最常见的表现为乳房疼痛,这种疼痛多为周期性的经前胀痛或针刺样疼痛,并可牵涉到腋窝,月经来潮后可自行减轻或消退。也有一部分患者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
4、肿块并非常见表现:大部分患者都会觉得自己有肿块。实际上,乳腺增生病常表现为乳房多处呈团片状、条索状、棉絮状或颗粒状腺体组织增厚。扪起来象肿块,但并非肿块。不过,少数病情严重者会在乳房中形成多发性囊肿,则可扪到界限十分清楚的肿块。5、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为主:该病没有特效治疗。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但对较大一部分患者来说,如果症状不重,无须药物治疗。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会自愈。因此,患者应当重视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症状较重者可予中药治疗。严重者还可使用三苯氧胺或丹哪唑等。但这类药物都对人体的激素代谢有所干扰,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外科治疗对本病无效。只有在不能排除恶性可能的情况下用作确诊的手段。6、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很重要:注意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饮食。尽可能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均有利于病情恢复。
7、乳腺增生病会恶变的说法没有依据:关于本病是否会恶变,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有明确的关系。一般认为,乳腺增生病只是乳腺癌的多种危险因素之一。8、注意定期复查是关键:乳腺增生病一般不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且一般也不会转变成乳腺癌。但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在早期阶段所表现的肿块较小,不容易扪到,且可能与乳腺增生病混杂在一起,有时就连医生也不容易鉴别。因此,提醒患者医院复查,以防乳腺癌的漏诊。
八、定期接受专业乳腺普查
50岁以上妇女每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40-49岁妇女每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35-40岁妇女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作为基础资料保存,以便以后作对照。35岁以下妇女不必行乳腺钼靶检查,可用超声行乳腺普查。
台州市路桥区抗癌康复协会有偿征稿啦,欢迎投递!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yzz/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