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病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新生儿监护病房,这里有最微弱的哭声,也有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24/12/28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weidumeiye.com/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孙美燕

浙江大学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吴明远说,一个人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出生之时。

有人顺利离开母体,伴随一声清脆响亮的哭声,独立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接受全家人的欢迎;

有人却呼吸急促、心跳杂乱,被匆匆送往新生儿监护病房,住进模拟母体环境的保温箱,来不及得到母亲的一个亲吻。

新生儿监护病房是母亲羊水和残酷外界之间的过渡地带,医护人员在这里小心呵护一个个脆弱的早产儿,一路护送他们回到妈妈身边。

十年前,钱报记者探访了浙大妇院的新生儿监护病房。十年后,当初保温箱里的小不点已经长成少男少女,他们曾住过的“老家”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早产儿微弱哭声中那份对生命的渴望,从未改变。

我和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护士们一起

8:00早产儿数量增加,新生儿监护室变大了

“请问,新生儿监护病房怎么走?”“哪个新生儿监护病房?”

医院志愿者之间的这段对话,道出了浙大妇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十年间最显著的变化:面积大了、床位多了、分区更细致了。

稍后我从吴明远主任那了解到,以前新生儿监护病房只有一个,20张床位,所有早产儿都混在一起。现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分为普通病房、特别护理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病情由轻到重,分工明确。

他说,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早产儿都来源于本院的产妇。由于浙大妇院是全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再加上高龄产妇的增多,早产儿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婴儿死亡率逐年降低,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这些小生命。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统计监测报告

刘丹护士长带着我在三个病房转了一圈,我直观感受到了它们的不同:普通病房的宝宝体格最大,看上去和足月宝宝差别不大,哭声此起彼伏;重症监护病房的宝宝只有成年人两、三个巴掌大小,很少听到哭声,偶尔传出的哭声也显得有气无力;特别护理病房介乎两者之间。

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小宝贝

8:00,新生儿科的医生们准时开始查房。一名医生推着移动医疗查房车,调取出宝宝的档案信息。另一名医生熟练地把手伸进保温箱,摸一摸他小小的脑袋,检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拉一拉他蜷曲的双腿,观察肌力是否正常。

医生查房

检查完毕后,医生直接在医疗查房车上输入当日医嘱,包括服用什么药,喂养多少母乳和营养液。

刘丹护士长说,十年前医生查房时带的是纸质的病历本,现在全都是电子化操作,护士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取当日医嘱进行操作,方便又安全。

9:00有了爱心妈妈的捐赠,早产儿都能喝上母乳

9:00,新生儿监护病房门口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家长们拎着一个个保温包自觉排成一队。

一个河南的奶奶打开保温包给我看,里面是儿媳妇在家挤好的母乳,奶瓶旁放着冰袋来保冷、保鲜,“我们给娃娃送吃的来啦。”为了让监护室里的孙女吃上新鲜母乳,她和老伴每天都准时来送奶。

一个河南奶奶带的母乳

如果妈妈乳汁丰富,宝宝肠胃功能又比较健全,那他/她就能每天幸运地喝上母乳。但有些早产儿、高危婴儿的妈妈由于疾病和治疗等原因,无法提供母乳。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年,浙大妇院成立了省内首家人乳库,向全院早产儿妈妈收集捐赠母乳,供监护室的早产儿和危重婴儿使用。

正当其他护士忙着接收家长带来的母乳时,王华副护士长在母乳库房里处理一周的捐赠母乳。她把捐赠母乳从冷藏库取出、融化,然后混合在一起,最后杀菌、消毒。每一袋母乳上都贴着捐赠者的信息,确保每一份捐赠母乳都可追溯,保障母乳的安全性。

王华副护士长在处理捐赠母乳

她告诉我,凡是住院的早产儿父母,护士都会给他们一份母乳收集和储存的书面建议,鼓励符合条件的妈妈捐赠,争取让监护病房的宝宝都能喝上母乳,而不仅仅靠奶粉和营养液。

收到新鲜母乳后,监护病房的护士开始挨个给宝宝们喂奶。普通的新生宝宝10-15分钟就能喝30毫升左右奶,而这些早产儿努力吮吸相同时间,或许才喝进去5毫升呢。

但护士们绝不会嫌弃他们吃得太慢,谁会忍心责怪这些弱小、无助的小天使呢。鼓励和称赞才是监护病房的日常,“哟,吃得真香,真棒!”

14:00一路小跑,一分钟内送达监护病房

14:00,我站在35号手术室外,透过玻璃窗紧盯着手术台上的产妇,紧张程度不亚于同样焦急等待的丈夫。

产科医生熟练地划开产妇的肚皮,几人合力往外“掏”小宝宝。他在妈妈肚子里才待了34周就迫不及待来到这个新世界,所以一出生就将被送往新生儿监护病房。

14:05,一名手术室护士剪断宝宝的脐带,放到体重仪上一称,克。紧接着,她把宝宝放上转运车,推出了手术室。

护士一路小跑转运新生儿到监护病房

手术室和新生儿普通病房只隔一条走廊,我跟着医生一路小跑,路上只花了约20秒。到达后,等候多时的新生儿科医生马上给宝宝做简单的检查。

宝宝的小胸脯艰难地起伏着,嘴里吐着泡泡,发出的哭声微弱无力。“他这个呼吸状况不行,赶紧转重症!”检查过后,医生发出了指示。

护士赶紧把宝宝挪回转运车,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赶去。这两个病房位于不同的大楼,但有专门的通道相连,护士加快了小跑的速度,把路上的时间压缩到最短。

一分钟不到,宝宝躺在了重症监护病房的抢救床上,周围围了一圈新生儿科医生。一个给他贴上一个猪鼻子一样的鼻贴,这是防止无创呼吸机挤压鼻子形成压疮;一个用极细的针头刺进他纤细的动脉,抽出0.5毫升动脉血;一个小心翼翼给他打留置针……

医生抢救刚出生的新生儿

一片手忙脚乱中,医生护士还不忘逗他玩儿,把他的哭声形容成唱歌,“唱歌唱得这么好听啊”,还夸他颜值高,“这个宝宝蛮好看的嘛”、“还是挺白白嫩嫩的”。

所有操作完成后,宝宝终于住进了保温箱里。这是他出生后第一个小卧室,他将在这里和医护人员一起接受人生第一场大考。

14:30嘘,这里有个亲子互动的秘密花园

早产儿特别护理病房的隔壁有一间15平米左右的房间,里面摆放着6张躺椅。这不是医护人员的休息室,而是妈妈和宝宝亲密接触的秘密花园。

14:30,我轻轻推开这个房间的门,里面光线昏暗,6位妈妈抱着各自的孩子躺在躺椅上,耳边是亲子间温柔的呢喃。

李秋芳护士长告诉我,早产儿一出生就和爸爸妈妈分离,互相都很想念对方,医院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排出一个房间,专门供父母和病情稳定的宝宝团聚。每周一到周五,妈妈可以申请;周末两天,开放给爸爸。

杭州的王女士是第二次来见自己的二胎宝宝,医院提供的浴袍,将儿子贴在胸前,母子俩的皮肤触碰在一起,互相感知对方的体温和心跳。

这种方式叫做“袋鼠式护理”,它能帮早产儿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安全感,增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两周前王女士第一次来探望时,感觉宝宝还特别小,她甚至不敢触碰,勉强抱住后一动都不敢动,同样的姿势维持了一个小时。这次来,她已经娴熟了很多,一边轻柔地抚触宝宝,一边低声和他交流。

李秋芳护士长说,很多早产儿妈妈在宝宝出院后不知道怎么正确护理,有的也像王女士这样不敢碰、不敢抱,开展“袋鼠式护理”也是为了消除父母的紧张感和陌生感,通过出院前的亲子互动,让父母熟悉和掌握早产儿的喂养和护理技能,增加他们抚育早产儿的信心。

王女士的宝宝是34周时出生的,先住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情况好转后转到了特别护理病房,但暂时还不能出院。她虽然很心疼,但对儿子充满信心,“一关关过呗,我相信他可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bdzz/11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