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秋叶》书名显然来自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本书是:一个乳腺癌患者的手记,传达了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四年前女作家石杰查出乳腺癌,她将写作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详细记录了自己治疗的过程、治病过程中的人情冷暖,还有深入的思考——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如何对待病人。石杰用痛苦领悟出“每一种生存背后都潜伏着死亡的危机,每一个渴望长久的生命都伴随着短暂。”
李峥嵘
《灿若秋叶》石杰华文出版社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零距离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作家向读者打开细腻丰富的内心。
癌症都是痛苦的,但是乳腺癌对女性来说尤为残忍,书中有大量关于美的思考。比如手术后石杰观看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自己丑陋,非常痛苦。她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为少了一个乳房而感到悲伤?是为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还是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人?如果女人天生都是平胸都是秃子,应该不会难受,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怪物,那么有可能对失去乳房的痛苦是一个不相干的存在。
女性是很爱美的,没有头发了,那么就戴假发、戴帽子,一群受伤的蝴蝶依然在翩翩起舞。在病房里最多的是戴帽子的女人。只是一个帽子,女人也会做出很多花样。一位女士买了假发之后,甚至当晚还多吃了几碗饭呢。再比如说胸部不雅,穿着宽松的睡衣也是一种别样的美。生病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依然是热爱美的。作者也写了自己的姐姐,唯一的遗言就是要穿一套平常人穿的合体的蓝制服,而不是殡葬店里的黑色的棉布衣裤。这最后的遗言就是要把美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作者感叹:“死神啊,你可以残忍地毁灭女人的躯体,但毁灭得了她的爱美之心吗?”
《灿若秋叶》还写到了很多癌症患者活得坚强而愉快的原因是爱,来自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爱。书中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一位男士生病期间全靠一个女学生的照顾。两个人是非常纯情的感情,年轻时候因为父母阻挠而未能结为眷侣。这位男士查出癌症的时候,女学生已经四十不惑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依然对自己的老师照顾有加。她的丈夫也以宽广的胸怀主动承担家务,让妻子能够去照顾自己的恩师。最后这位男老师是穿着女学生亲手织的毛衣毛裤,亲手做的料子服料子裤走的。学生夫妻两个人把他送到了墓地。是无私的爱帮助了一个病弱的躯体,支撑他走完最后的人生之路。
作者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爱:恋人,亲人,还有她的学生。她本来是不想把生病的消息告诉任何人的,不需要得到同情和怜悯,但是还是学生千方百计要来帮助她,安慰她。师生十几年没有见面了,依然有着很深的感情,给以爱和支持。
书中还写了一段自己的感情。两年中间她不断失去自己的亲人,先是一位亲属突发心梗,又是姐姐患肠癌过世,然后自己得了乳腺癌,接着又是很好的朋友去世,现在呢,轮到了她的恋人。他们一直心心相通。但是为了不影响作者化疗,恋人一直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恋人给作者起了个笔名,叫“如是”。作者问为什么是“如是”而不是别的呢?恋人说你以后会明白的。在恋人走了之后,作者终于理解了金刚经里所载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实际上恋人是非常爱她的,在她迷茫的时候已经想到了未来,鼓励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通达宁静,看破生死。
作者说,从苦难中体悟到的东西是幸福里体验不到的。即使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被各种限制,我们都深陷各种禁锢,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病人呢?阅读这本书,不只是让我们了解一个生病的群体,也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很多理所应当的事。
全书结束在侄女的短信:准备要结婚生孩子,作者由衷感到喜悦。这就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日月轮回,季节交替。
历经三年的写作修改、四年的治疗抗争,作者不再被恐惧所纠缠。她的思想更加深邃,得到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灿若秋叶》引用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所说:“写作一定要和黑暗有关,/并且是渴望或者是被迫进入黑暗,/运气好的话就可以照亮黑暗了,/带某些东西回到光明处。”作者穿越了黑暗,看到了光明,也把对生命的礼赞带给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lzz/1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