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炎症状 >> 正文 >> 正文

我国乳腺癌患者中四成不足50岁中国青年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25/6/25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逐年递增趋势,乳腺癌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成为当前乳腺癌防控的主要研究任务。

为传递国际乳腺癌学科进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探寻中国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和疾病防控的针对性策略,提供国际间的乳腺癌防治事业合作发展平台,近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天津国际乳腺癌会议”上,来自多个国家的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聚焦精准诊断下乳腺癌治疗的新理念、新发现、新成果,围绕乳腺癌精准医学策略、转化医学、影像诊断、综合治疗、多学科协作等进行学术交流,并针对不同国家乳腺癌人群的发病特征、疾病情况、诊治方向展开专场讨论。

该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共同主办,医院承办。

我国乳腺癌患者4成不足50岁

大会执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医院乳腺肿瘤三科科主任张瑾教授介绍,亚洲和欧美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特征及机体因素方面有许多不同,比如发病年龄、筛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更需要共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精准诊疗方案,不能盲目推崇西方标准。

从发病年龄看,西方国家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为55-70岁,基本都发生在绝经后。而我国乳腺癌发病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出现在45-55岁之间,另一个出现在70-74岁之间,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20岁。从年龄分布上看,乳腺癌发病率在20岁后随年龄增长迅速上升,并于5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5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约占40%。

“从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我国乳腺癌年轻患者相对较多,绝经期前乳腺癌患者也比西方国家多,这意味着乳腺癌对我国社会及家庭带来更大影响,筛查建议和治疗方式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张瑾教授介绍,我国女性月经初潮早、绝经较晚,与西方国家女性相比经期较长,雌激素在人体内存在时间较长,更有可能诱发乳腺癌。除此之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向西方化改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大、肥胖等,都有可能是乳腺癌发病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的相关因素。

我国乳腺癌保乳率仅20%

在筛查建议上,既往西方乳腺癌指南认为,女性50岁起每年接受一次乳腺X线检查是早期筛查乳腺癌的标准。“亚洲女性多为脂肪少、腺体多的致密性乳腺,如出现肿块也相对比较容易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张瑾教授介绍,有别于西方指南,中国的乳腺癌筛查策略是乳腺超声结合X线,比如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普通女性,35岁后可以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筛查,每2年做1次乳腺X线筛查;对于40岁以上、具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或停经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必要时可以补充乳腺核磁共振检查。

在治疗选择上,由于受到既往“切得越多越干净”等观念影响,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保乳率、再造率仅为20%和1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60%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我国乳腺癌群体特征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分子分型的区别导致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而结合我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比例较高的特点,则提示更应围绕内分泌治疗来设计临床实验,获得属于亚洲的临床数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整体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金显宅特殊贡献奖”颁布

为纪念中国肿瘤学之父——金显宅教授对人类肿瘤防治事业及在乳腺癌防治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纪念金显宅教授创立中国抗癌协会、成立新中国第一个乳腺肿瘤专科、召开中国第一届国际性肿瘤学术会议暨中国天津第一届国际乳腺癌会议,大会特别设立“金显宅特殊贡献奖”,颁发给对人类乳腺癌防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

该奖项是目前我国乳腺肿瘤界最高学术奖项,自年该奖项首次设立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HaraldzurHausen教授、医院乳腺中心创始人张嘉庆教授、医院外科名誉主任沈镇宙教授等来自5个国家共8位乳腺癌领域专家已先后获此殊荣。

本届共有3位乳腺癌领域专家获奖,分别为欧洲肿瘤学院乳腺癌项目协调员和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导会议(ABC)全球联盟主席、葡萄牙里斯本Champalimaud癌症中心乳腺癌部主任FatimaCardoso教授,国际乳腺癌协作组(BIG)主席兼联合创始人、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肿瘤学MartineJ.Piccart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yzz/1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