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症状 >> 乳腺病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读书笔记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诊断

来源:乳腺症状 时间:2022-8-13

以下内容根据: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图片来源书内截图或网络,特此声明

一、乳腺导管原位癌

1、临床与病理

DCIS是指肿瘤局限于乳腺导管系统,未侵犯基底膜和周围间质阶段的乳腺癌。此阶段肿瘤不具备浸润性,不具有进入局部脉管造成转移的能力。理论上不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DCIS主要发生于乳腺中、小导管。病理上进一步再分为粉刺型和非粉刺型,代替了原来的5种类型。病理上根据核异型情况分为高、中和第核级。粉刺型DCIS具有核高分级,有细胞恶性表现,易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非粉刺型DCIS预后好于粉刺型。DCIS20年的相对生存率达97%,因此对DCIS的早期检查非常重要。临床大多DCIS患者触摸不到肿块,是由乳腺X检查发现特征性恶性钙化诊断。

2、影像特点

乳腺X线检查是诊断DCIS最重要的方法。DCIS在X线上的特征性钙化出现率高,钙化可呈针尖状或线样、分支状,钙化分布可成簇分布或沿导管走行及段性分布,因此大多数病例,乳腺X线检查是依据大多数DCIS相关的微钙化灶而确诊。

MR检查对乳腺DCIS的检出亦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MR不能直观显示乳腺癌的微小钙化,但根据强化后形态学、内部信号特征等强化特点及DWI表现,同样可作出正确,并不因为未能显示钙化而漏诊。DCIS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随同为DCIS但其生物学特征却不同,另外,DCIS较浸润性癌易呈多中心性,DCIS的多中心直接影响到保乳手术的效果并增加了局部复发的危险性。而MR由于本身具有的成像优势不仅可以对DCIS早期检出,更重要的是可对其准确确定病变范围。DCIS动态增强MR上多表现为沿导管走行方向不连续的点、线样或段性强化,伴周围结构紊乱,也可表现为不规则、边沿毛刺肿块,呈不均匀或边沿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可呈流出型或平台型,也可称呈渐增型表现。

3、讨论

MR发现DCIS的敏感性高于乳腺线检查,但相对而言,MR对DCIS的检测敏感性低于浸润性癌,大约仅50%的原位癌具有典型恶性病变的快速明显、不规则灶性强化表现。通常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依据病变形态学表现,二是依据动态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征,而对于非浸润性的DCIS而言,由于其发生部位、少血供以及多发生钙化等特点,形态学评价的权重更大,如果形态学表现为导管或段性强化,即使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不呈恶性特征亦应考虑恶性可能。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bdzz/9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