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认识乳腺癌从“肿块疼痛溢液橘皮样改变”开始
(本文在年江苏省中医妇科学术年会交流)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乳腺癌罕见。
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的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乳岩”、“乳石痈”等范畴。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早在我国宋金时期就有记载,以乳岩命名,做为中医的一个病种。元明清各代医家又有较大发挥。金代医学家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对乳腺癌命名起因是这样论述的:“乳岩,此毒阴极阳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宋代医学家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对乳岩命名的解释是:“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檑,或内溃深沿,血水滴沥……名曰乳岩。”清朝医学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中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状和病程进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乳岩亦乳中结核。不红热,不肿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则无已。未溃时肿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坚硬,秽气渐生。已溃时,深入岩穴,突如泛蓬,痛苦连心,时流臭血,根肿愈坚。斯时也五脏俱衰,百无一救。”清代医学家张景颜在《外科集腋》中对乳腺癌临床表现的描述中说:“乳岩……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年久方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覆碗,溃后深者如岩,凸若泛莲。其时脏腑俱败,百无一救。”可见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较早,且全面深入,与现代医学中对乳腺癌临床表现的描述颇为相似。
乳腺癌肿块疼痛溢液橘皮样改变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一、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2、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绝经前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但不育、生育次数少、第一胎足月产年龄晚、初潮年龄早、良性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口服避孕药、放射线暴露等因素已经被确认与乳腺癌有关。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上焦代谢循环变慢,造成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
3、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原位癌)a.小叶原位癌b.导管内癌c.导管内乳头状癌。
2)早期浸润癌a.早期浸润小叶癌:b.早期浸润导管癌
3)浸润性癌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形态癌组织与间质相混杂的图像,分为非特殊型和特殊型
4、检查方法1)乳腺钼靶摄片2)红外乳腺扫描3)活组织病理检查方法4)超声显像5)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
5、临床诊断
病史询问:肿块常是乳腺癌病人首发症状,须问明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生长快慢,是否疼痛,乳头糜烂、溢液的时间、性质,腋窝有无肿块。
6、扩散和转移
1)局部扩散:乳腺癌绝大多数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其在乳房内的生长机制有多种。
2)淋巴道播散:乳房有丰富的淋巴网,乳腺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最多为腋下,其次为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一些膈肌及肝脏转移灶也是由于乳房有间接到达的淋巴回流途经而发生。
3)血行播散:乳腺癌通过血行播散发生远距离转移的能力较强,出现也较早,可以发生在淋巴结转移灶出现的前面。多数乳腺癌的血行播散是继发于淋巴结转移之后,也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病理类型有关。最常见的为肺转移,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肾、卵巢及骨髓等。
7、并发症
1)乳腺癌患者少数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乳头溢液。
2)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现“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生命危险。
3)乳腺癌后期可出现淋巴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肿大的淋巴结数目不断增多,互相粘连成团,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
联系
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fyzz/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