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医学的进步,很多早期乳腺癌是有望治愈的。但这并不表示乳腺癌治疗很容易。
乳腺癌的治疗办法很多——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而各种药物的综合运用改善了病人预后,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尤其是化疗有较大毒副作用。
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图片来源:BBCnews
每个得了乳腺癌的病人都需要做化疗吗?科学研究证实,并非如此。
年著名美国外科专家MonicaMorrow在第16届圣加伦(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上做的著名主题报告中提到,一项随访长达2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仅通过单纯的手术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
多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以往,许多病人只要一诊断出乳腺癌,我们就会给患者打化疗。而从现在的数据来看,似乎有相当一部分人打化疗是白打的,不仅仅没有生存获益,反而遭受不良反应。”中国科医院(医院)乳腺肿瘤外科主任医师俞洋教授说:“什么样的病人需要使用化疗?如何让乳腺癌患者不仅能够生存得更好,而且生活质量更高?这些问题的思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基因检测工具的应用,变得更加清晰。”
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70基因检测的MINDACT临床研究显示,约46%临床判断为“复发高风险”的病人,多基因检测结果为低风险,其实可以不用化疗。
“病人术后病理报告出来以后,如果临床判断为中等复发风险,但年龄偏大、体质偏差的患者,到底我们是上化疗还是不上化疗?临床医生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争议。”浙江大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代志军教授表示。
“这种时候对患者做一个多基因检测,如果是低风险,可以不用化疗,避免化疗的毒副作用。如果多基因检测真的提示高风险,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副反应轻的化疗药物。”
有哪些多基因检测,怎么用?
乳腺癌的多基因检测在欧美起步较早,而国内才刚开始。据中国科医院(医院)乳腺肿瘤内科病区副主任郑亚兵教授介绍,我国乳腺外科医生当前应用比较普遍的检测工具包括:21基因检测、70基因检测、28基因检测。
21基因检测工具:主要针对的LuminalA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总共检测21个基因(16个主要基因+5个参考基因)预测患者复发风险,分高中低三个等级。21基因工具并没有将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级、脉管栓等临床指标和因素纳入计算。在涉及中风险这样一个“灰色地带”时,医生究竟让患者做化疗还是不做化疗依旧很难判断。
70基因检测工具:适用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也包含了一部分1~3个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它首先根据肿块大小、病理分级等指标进行临床风险评判。临床低风险则不需要做70基因检测,患者也不需要化疗。临床高风险、70基因检测结果也是高风险,则患者必须做术后化疗。但对于临床高风险、但70基因检测结果为低风险的患者,又需要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两种人群,绝经前的患者建议化疗,绝经后患者可以豁免化疗。
28基因检测工具:囊括18个关键基因+10个辅助基因,同时涵盖了肿块的大小、年龄、淋巴结状态、病理分级、脉管有无癌栓等临床指标进行综合的检测分析,最后得出病人为高风险或低风险的判断。它能够评估患者远端转移风险,以及局部复发风险,这是21基因检测工具和70基因检测工具所没有的功能。
28基因检测工具由台湾科学家从年开始自主研发,目前已经积累了针对亚洲人群的多例数据。在一项28基因和21基因检测工具的头对头研究中,两种方法的吻合度很高。并且有80例在28基因检测中判断为低风险、可以不用化疗的患者,但这80人中有40人被21基因检测工具判断为高风险、需要做化疗。而随后长达9年的长期随访显示,这些人中只有一位患者发生了远端转移,其余39人等同于被“误判”。
“从这点上来说,28基因要比21基因工具更有指导意义,也更适合中国人群。”郑亚兵教授说。21基因工具、70基因工具基于欧美国家的数据研发,问世较早,也积累了比较多的欧美临床数据。28基因基于亚洲人群数据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群使用,但目前临床数据不多。还缺乏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因此证据级别的效率来说略显不足。
我国首部乳腺癌多基因检测共识
年7月10日-7月12日,由浙江省医师协会、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医院主办,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肿瘤微创外科联盟单位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乳腺癌治疗理念论坛-浙江省乳腺肿瘤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乳腺专科医师发展高峰会议在杭州召开。
会上发布了《浙江省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多基因检测应用专家共识》。这是中国部基于乳腺癌诊疗的多基因检测共识,由浙江省医师协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组建专家团,针对多基因检测的问题进行投票,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并于本次大会上定稿,旨在唤起更多专业医生对多基因检测、乳腺癌精准诊疗的重视和进一步临床参与,促进我国乳腺癌诊治决策水平更加精准化。
希望在临床医生的推动下,我国能开展更多相关研究,获得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从而真正造福广大中国乳腺癌患者。
编辑:L10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weilisi.com/rxyzz/11164.html